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套用这句话,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15天就可能出现一个新“风口”。
- 发布于:2025-04-19 07:28:16
- 来源:24直播网
最新的“风口”,就是直播答题。
从出现到引爆仅仅半个月时间,直播答题赢奖金的模式迅速进入百万级——单场在线人数破百万、奖金额度破百万。
而对于站在百万观众面前侃侃而谈的直播主持人来说,15分钟,已经足以让他们一夜成名。
短短数日,各大平台纷纷入场,用提升奖金额度、拉明星助战等方式争夺用户。目前,业内人士已经在乐观期待“千万级”的到来。
不过,答题拿奖励的内容模式其实并不算创新。几个月前刚在美国上线的HQ Trivia,就是国内“直播答题”的雏形。目前的直播答题模式基本上照搬了美国的HQ Trivia。
其在国内的渊源,就像是将《开心辞典》《一站到底》这样的益智问答类电视节目搬上直播平台。只不过网络直播问答,实现了低门槛的全民参与,其参与性、影响力,远非过去的电视节目所能够比拟。
看“开心辞典”时,绝大多数观众看着极少数的“别人”答问拿奖,只有羡慕的份儿。但直播答题拆除了参与门槛,理论上来说,人人可以上场答题、分钱。围观者与参与者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或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先进”于电视时代的一个隐喻。
也因此,已经有人将直播答题的火爆,定义为“开启了手机互动内容元年”。
至少从眼下来看,网络问答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确实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对各网络直播平台而言,益智问答以“知识竞赛”的面貌受到热捧, 重塑了直播行业形象,也成功扮演了收割流量和用户的“大杀器”角色:
对于一度深陷“色情、暴力、侵权”等种种负面风波的直播行业来说,直播问答的推出,或许本身就是与过往“低俗”形象进行切割的一种自救努力;
对于参与的网友而言,直播答题则开辟了新的娱乐消遣方式,“赚钱娱乐两不误”的模式,甚至让部分人再次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尽管这显得如此功利与可疑。
图片来源:纽约邮报
综上所言,抛开当前出现的奖金透明性疑问、作弊外挂等问题,在短期来看,直播问答可能确实是少有的负外部性和风险较小或是不明显的模式创新。
如果说知识付费是让用户花钱买知识,直播答题俨然是“反其道而行之”,给了不少人 “知识变现”的幻觉。从火爆程度来看,显然后者“更胜一筹”,原因在于,它更精准的抓住了人性的普遍偏好。
只是,知识付费也好,直播答题也罢,自始至终,知识都不是核心,而更多只不过是某种商业的噱头与工具。
真正的目标,是争夺注意力。
凯文·凯利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注意力经济的时代,金钱将跟随注意力。而每题10秒的限时答题模式,可能是目前对参与者注意力要求最高的直播互动娱乐了。
直播答题标志着互联网领域的注意力争夺战进入一个新阶段。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在几乎来不及思考的短时间内大量资本就会呼啸而至。
“信息超载时代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在问答直播中得到极致体现。
明确了上述真相,我们就大大方方的承认吧,参与直播问答,与对知识的兴趣和崇拜无关,与玩王者荣耀,真没啥本质区别。别指望这样的全民娱乐会促进社会知识的增量,更遑论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为智性、理性的社会。
至于这个“风口”到底能够持续多久,是小旋风还是会变成龙卷风,能否成为直播行业的救命稻草?
以竞相撒钱的“粗暴”方式铺路,是否真的能够导向一个可复制的、充满活力又不失健康的行业明天?
以上,恐怕连投资者和平台方都依然“忐忑”。
这种高度不确定性或许是互联网新经济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也是其活力的一种体现,但是,越 是沉湎于狂欢,越要清醒认识到,热钱开道,并不等于创新。
当热钱退去,用户的参与热情和新鲜感衰退,拿什么来捍卫一个行业的存在价值?对于“烧钱模式”的依赖,是否本身也内含着行业的浮躁与投机?
在互联网领域,“猪站在风口上都会飞”这一名言收获了无所拥趸,被不少创业者、投资者奉为圭臬。但其实另有企业家对此作了下半句的提醒—— “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
今天,在中国的互联网新经济领域,最缺乏的或许已经不再是“风口”,而是风过去了依然能够不被摔死的“猪”。
若干年后,人们会如何看待这个“风口”遍地的年代,抑或说,这股风能够给未来留下什么?
被技术进步主义乐观情绪包裹的人们,急于抓住公共注意力的资本,或许来不及思考。可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疑问。
end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朱昌俊
责编 | 侯楠楠[责任编辑:孙晓]
